黑茶农业网 —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!

泉州胡萝卜基地:红火背后有隐忧

来源:互联网时间:2023-09-06 20:31:22标签: 胡萝卜 胡萝卜市场分析 当前位置:黑茶农业网 > 蔬菜种植 > 手机阅读

胡萝卜

2003年,泉州开始规模化种植胡萝卜,经10多年的发展,种植面积已达7万多亩,主要分布在晋江、惠安等地,年产量30万吨以上,年产值超过8亿元,是全省最大的胡萝卜种植基地。

荒地变种植基地

“晋江是泉州最大的胡萝卜种植基地,规模近5万亩,年产量20多万吨。”近日,晋江市农业局总农艺师蔡章棣告诉记者,厦门同安是传统的胡萝卜种植基地,后来随着市场需求增长,逐渐向毗邻的泉州地区转移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中,晋江出现大量农村抛荒地,为胡萝卜产业的落地打下基础。

泉州地区大都种植从日本引进的“坂田七寸”胡萝卜,该品种属于中晚熟,成品率达95%以上,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、根线虫能力。

“泉州的沙质旱地疏松又不积水,最适合胡萝卜生长。”蔡章棣说,“专业大户、合作社以一定的租金和年限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。”

泉州胡萝卜种植在犁地、播种、灌溉、施肥等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较高。去年,万兴专业种植合作社自主研发了一款播种机。“人工一人一天只能为7分至1亩地播种,机器可播种15亩。”合作社负责人李清林表示。

该合作社位于晋江市内坑镇,现有社员106个,种植面积4200亩,平均亩产七八吨。“合作社拥有12000平方米的冷冻库和22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,可自主完成清洗、挑拣、装箱、冷藏等一条龙粗加工程序。”李清林说。

兼顾海内外市场

泉州胡萝卜以内销为主,占总产量的5/6。在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,泉州还深耕海外市场,年出口胡萝卜5万多吨,成为全国最大冬春季出口胡萝卜产地之一。

“每吨胡萝卜出口价比内销价高300元左右,个头在3两至6两之间的精品卖价更高。”李清林说。为提高胡萝卜出口达标率,从2010年开始,泉州检验检疫局率先在晋江探索监管新模式,将1万多亩种植基地列为出口备案基地,进行技术、培训、种苗、农作和投入品管理,并建立疫情疫病监测、有毒有害物质控制、质量追溯等标准体系,实现从田间地头到产品出口的全过程无缝衔接。

由于品质优越,晋江出口的胡萝卜中有2/3进入高标准要求的日本,已成为国际性的地域品牌。在原有出口备案基地配套的40多家出口企业基础上,晋江又吸引浙江、山东等异地出口企业前来寻求合作商机。

据业内人士透露,企业需要通过产品认证、土壤化验、包装内膜等几十道程序,才能获得出口备案资质。泉州目前仅有2家胡萝卜出口企业,当地出产的新鲜胡萝卜有90%以上供给厦门出口企业。

胡萝卜

产业链延伸不顺

“这两年,胡萝卜市场较混乱。盲目扩种导致供过于求,加上中间商尽捡便宜的采购,不免催生恶性竞争。”绿泉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许自本担忧道。

据其透露,现在国内胡萝卜市场已饱和,利润空间越来越小。同时,国际市场因遭到越南冲击,也不容乐观。“国内人工成本是越南的四五倍,加上其他费用,出口胡萝卜每吨总成本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。”许自本说,“未来几年,越南将不断蚕食泉州在日本和韩国的胡萝卜市场份额。”

 胡萝卜怕水,一旦滞销又碰雨天,就会烂在地里。为此,泉州企业也曾尝试过深加工,希望通过延伸胡萝卜产业链,来提高对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,却都不大顺利。2009年,吉隆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曾投资400多万元,购置机器设备来生产脱水胡萝卜,最后只维持了二三年,亏损了一两百万元。

吉隆农业总经理许天增分析说,首先是原料供应问题,泉州的胡萝卜采收期一般是4个月,季节性强,无法常年给加工厂供货。其次是利润问题,企业没掌握到精专的核心技术,无法提取胡萝卜营养素,做不了附加值很高的产品,只能给食品厂提供紫菜包或泡面蔬菜包的辅料,利润微薄。

“从申请相关手续到产品认可,前后经几十道程序,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。”许天增说,“新产品要被市场接受,至少要两三年。在销路还未明朗之前,现在不敢贸然行动。”

上一篇袖珍胡萝卜病虫害及防治方法

下一篇胡萝卜亟待建立预警机制

蔬菜种植本月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