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茶农业网 —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!

泥鳅养殖病害的综合预防技术

来源:互联网时间:2023-09-11 18:49:11标签: 泥鳅 当前位置:黑茶农业网 > 养殖技术 > 手机阅读

泥鳅养殖病害的综合预防技术


  近年来,泥鳅市场价格的逐年上升,带动了泥鳅养殖业的快速发展。目前的泥鳅养殖大多实行高密度养殖,在养殖过程中易因水质环境恶化、投饵不当、其他饲养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疾病暴发,一旦发病就会迅速在泥鳅个体间相互传染蔓延,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整个池塘泥鳅发病,而此时用药物治疗是很难控制的。因病害暴发导致泥鳅死亡,使养殖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。因此,要减少因病害导致养殖效益下降,就应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坚持“以防为主,防治结合,防重于治”的病害防治原则,尽可能做到泥鳅养殖过程中少发病或不发病。本文从清塘消毒、水质调控、合理放养、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等方面,介绍泥鳅养殖病害的综合预防技术。

  1 彻底清塘消毒

  将池水排干,清除池塘杂草,曝晒数日,挖去过多的淤泥,池底淤泥厚度不超过15cm。在泥鳅放养前15~20d,池塘注水7~10cm,用100~150kg/667m2的生石灰溶于水后,趁热向池四周泼洒,不留死角,次日翻动底泥使之与石灰水混匀,以提高效果。曝晒1周后进水,再用10~15g/m3的漂白粉对水体消毒。

  2 合理放养,健康养殖

  2.1 放养密度和规格

  养殖泥鳅,如放养密度低,则造成水资源浪费;放养密度过高,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、生长速度慢。最好放养体长6~8cm以上的大规格鳅种,采取放养2万~4万尾/667m2,产量500kg/667m2,年增重5倍以上的放养模式。池塘条件好的情况下,可适当增加放养量,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。

  2.2 苗种质量

  苗种质量是关键,没有好的苗种,其他方面做得再好无济于事。野生苗种因捕捞等环节极易造成机体受损,因此最好选择人工繁殖的苗种。苗种要求体质健壮、无病无伤、体表光滑、富有黏液、规格整齐、活动能力强,注意剔除体表或口腔内有伤的鳅种,同池放养的鳅种规格尽量一致。

  2.3 减少受伤

  拉网、运输、分塘过程中,应小心操作,尽可能减少鱼体受伤。

  2.4 苗种消毒

  苗种放养前,用20~30g/L的食盐水浸浴5~10min,以杀灭体表病原体。浸浴时间长短,取决于水温高低,水温与浸浴时间成反比。

  3 调控水质

  养殖期间,保持水质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,经常施用光合细菌、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,可大大减低或消除水体中各种有害物质,在增加溶氧的同时促使益生菌类形成优势群落,达到病害的预防效果。

  夏秋季节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水,一方面可弥补池水因高温蒸发的损耗,另一方面可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。换水时间和换水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,需灵活掌握。

  合理泼洒生石灰水和地质改良剂,调节池水pH值保持在中性或弱酸性,改善底质条件抑制治病菌等病原体的繁殖。

  4 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

  苗种放养前清除池塘边杂草,设置防护网,以防蛙、鼠等敌害类侵入。池中种植空心菜、水葫芦等水生植物,作为泥鳅遮阴、潜伏、栖息、防暑之用,另外水生植物根部会栖息一些底栖生物,从而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,种植水生植物约占池面的1/2。注水和换水需用密网过滤,防止野杂鱼等生物混入泥鳅池,与泥鳅争夺生态环境。

  5 日常管理

  坚持每天巡塘,观察摄食情况,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。

  投喂要做到“定质、定量、定时、定点”。投喂适口的新鲜饲料,饲料的营养成分要全面,含蛋白质高,广辟饲料来源。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,尤其喜食水蚤、丝蚯蚓及其他浮游生物,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,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,消化不良“胀气”而亡。另外腐臭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,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。规模大、条件好的养殖场最好自己配制人工饲料。

  定期用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和拌饲投喂,做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自身免疫机能并举。

  进出水口须加尼龙网,防止野杂鱼侵入和泥鳅逃逸。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,但水体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则不能养殖。

上一篇“好草”对龙虾健康养殖的多重作用

下一篇:很抱歉没有了

养殖技术本月排行